2025年一季度,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集中开工项目41个,总投资达59亿元。当“富矿精开”从抽象的战略蓝图,在黔中大地上生动实践时,水城区闻令而动,乘“三个大抓、主攻工业”的春风,以追“高”逐“新”姿态,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与不断创新的政策环境,用工业挑起经济“大梁”。
全球能源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水城区则如一位稳健的舵手,以“循环经济”为桨,奋力破浪前行,破解资源的诅咒。在“煤—焦—化—电”这一全产业链布局中,黑色的煤炭资源仿佛披上了绿色的华服,实现了华丽转身。
贵州能源集团倾力打造的煤焦化项目,犹如一座魔法工厂。原煤在这里被赋予魔法,幻化为焦炭、焦油等高附加值产品。焦炉煤气余热发电如同一场能源接力,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而硫铵、硫酸等副产品的深加工亿德体育亿德体育,则在原有的画卷上添上了化工新材料的绚丽一笔。这种“吃干榨尽”的产业闭环,使得每吨煤炭的产值较传统开采提升了三倍有余。
发耳镇煤业的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宛如未来世界的一瞥。矿工远程操控设备,智能系统实时优化开采方案。传统煤矿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蜕变,安全生产水平与资源利用效率并驾齐驱,标志着水城工业迈入了“智造”的新时代。
在双元铝业的生产车间,炽热的电解铝液如金色河流,顺着地下管道流向下游企业。园区内14家铝加工企业紧密相连,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半小时产业圈”。这种“铝液不落地”的模式,不仅节省了每吨铝材300元的运输成本,还催生了铝板带箔、汽车轮毂、铝线余种终端产品。
当铝产业链实现100%就地转化,水城经济开发区已成为贵州最具成本优势的铝产业集群。
在新能源的布局中,“链式发展”思维如灵动画笔,绘出绚丽图景。某农业光伏电站并网发电,14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纳入省级优选项目,扬起了希望之帆;5个新能源项目同步推进,构建起“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的和谐体系。产业生态的“化学聚变”,让水城区从“一煤独大”的单色调转变为“多极支撑”的五彩斑斓。2024年,水城区推动能源、铝及铝加工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洗精煤324万吨,电解铝14.35万吨,发电量142亿度;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9户,工业增加值达208.69亿元,工业经济占比达54%;新能源装机容量较三年前翻两番,工业经济的韧性在多元布局中不断蔓延。
在贵州省首个急倾斜煤层机械化开采试点——小牛煤矿,45度以上的煤层实现了综采设备的国产化改造,单日工效较传统工艺提升五倍。
玄武岩纤维产业园内,矿石经1600℃高温洗礼,如浴火凤凰在熔融拉丝中变身强度超钢材的“黑黄金”,踏入航空航天、汽车轻量化等高端领域。
这些创新实践背后亿德体育,是水城区每年3%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滋养着创新土壤;中国科学院、中国矿大等建立的12个产学研平台连接着知识与实践。当煤炭储配中心从物流枢纽升级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富矿精开”从产能扩张转向技术攻关,水城区正以创新链为丝,编织价值链的锦绣画卷,让资源禀赋转化为科技赋能的“新质生产力”。
站在“十四五”的中局,展望未来,水城区以“富矿精开”为笔,绘就新型工业化的宏大画卷。它不仅改写着“因煤而兴”的城市故事,更在乌蒙山腹地勾勒出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图景。
从地下千米的矿脉到车间流淌的铝液,从光伏矩阵的蓝色海洋到科创实验室的微弱光芒,这片土地上正发生的产业变革,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在“富矿精开”战略的引领下,水城区正以“朝受命则锐意进取,夕饮冰而心志弥坚,昼无为则愧对光阴,夜难寐而思谋发展”的昂扬斗志,铸就了“工业扛大旗、农业提品质、投资领风骚、城镇拓空间、消费促转型、文旅增魅力”的坚实脊梁,奋力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康养水城”的壮丽篇章。
破除“资源魔咒”,需如精湛工匠,立足禀赋,精心延链补链,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让资源价值在雕琢中绽放。
传统产业升级非“另起炉灶”,而如照料老树,通过技术赋能,使其在岁月中重发新芽,焕发生机。
高质量发展需如平衡大师,统筹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探寻绿色增长极,让城市发展在生态与产业的和谐舞,迈向美好未来。
正如抽水蓄能电站将富余电能转化为“城市充电宝”,水城区的发展实践也在积蓄转型升级的势能。当资源开发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城市的命运转折便承载了更厚重的时代意义。(李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