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德体育亿德体育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学习贯彻习在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线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组织委员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等主题开展6场线上学习研讨会,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
习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抢抓历史机遇、在新赛道上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充分体现了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情、世情的深刻洞察和精准把握。把握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创新。而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以专利、商业秘密为代表的知识产权,与创新直接相关、最为紧密,是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的精华部分。知识产权可以赋能和整合其他生产要素,具有乘数和倍增效果,在新质生产力中发挥着关键引擎作用。因此,必须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以法治之力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具体说,有以下几个着力方向:
一是服务技术创新,推动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充分发挥发明专利等技术类案件集中审理优势,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前沿科技领域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严格落实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和计算机软件保护制度,为芯片领域技术创新成果提供全方位司法保护,推动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加强农业科技成果保护,全面加强对种业科技创新的法律保护,推动构建多元立体的种质资源综合法律保护体系。
二是服务产业创新,推动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积极探索数字经济领域竞争保护规则,强化基于数据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激励导向,实现数据作为新质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依法维护善意使用者的市场交易安全,降低创新者的法律风险,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三是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力。依法打击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消除市场封锁,促进公平竞争。统筹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与竞争,坚持平等保护,加强国际诉讼优选地建设和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深化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促进构建开放包容、平等公正的知识产权国际规则。推动尽快设立国家知识产权法院,发挥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制的优势,全面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知识产权审判体系保障。
四是服务人才机制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保障。依法保护科研人员技术成果利益,依法稳慎办理涉科研人员案件。依法妥善处理因科技成果权属认定、权利转让、价值确定和利益分配产生的纠纷和职务发明创造发明人奖励、报酬纠纷案件,完善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多次就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发表重要论述,将“四链融合”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当前,面对习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四链融合”是关键举措之一。为此,建议:
一、统筹工作机制,增强“四链融合”的推进力度。一是强化“四链”一体化部署。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四链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创新、产业、资金、人才政策的制定和修订,提升跨部门政策协调水平。二是谋划制定指导意见。出台“四链融合”的指导意见,明确将产业链作为“四链融合”中的主链,确立各链对产业链的支撑引领作用。探索形成支持“四链融合”的基础制度,明确在一定时期内纵深推进的工作目标。三是不断完善工作评估机制。围绕“四链融合”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建立发展评价和问题反馈机制,评估各链对重大产业发展支撑效果和贡献水平。
二、加快成果转化,提升“四链融合”的结合效度。一是加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奖补力度。由地方政府牵头,组织科技、经信、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和相关领域专家对上报的科研类项目开展市场预测和尽调分析,筛选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填补产业发展空白、市场预测前景良好的科研项目开展成果产业化专项扶持,引导产业链创新链主体主动开展项目成果转化。二是加强标准制定。靠前制定科技攻关领域各类行业标准,缩短标准审批时限。对于尚未形成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新兴产业,依托政府、协会力量,加速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团体标准制定机构,抢占行业引领先机。三是培育多元新型研发机构。依托产业链开展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根据产业链定位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依据不同新型研发机构的设立导向制定考核标准,探索将每年的仪器设备共享率作为次年固定资产投入的参考标准之一,推动科研数据在数据要素交易所进行交易,探索“所有方运营方分离”的新型运营模式。
三、健全服务体系,提高“四链融合”的支撑厚度。一是进一步做强政府引导基金、科技贷款、科技担保等科技金融工具,探索完善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预期收益质押、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保险等新型金融科技工具,为产业链创新链全过程提供全周期的资金保障体系。二是由“四链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制定政府产业基金的管理办法,细化明确监管评估、风控合规、尽职免责等操作办法。将产业基金划分为强调政策目标的“科创型基金”和强调财务回报的“财务型基金”,实行差异化管理,匹配不同投资阶段的不同需求。三是强化人才链政策针对性,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环境。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是教育、科技、人才大融合的枢纽,是孕育未来技术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理应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展现更大作为。高教战线要认真学习贯彻习重要讲话精神,创新体制机制,搭平台、聚人才、抓项目、谋突破,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一是完善学科更新机制,建设一流学科。学科建设在高校各项事业中居于龙头地位,是一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高校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关键的底层逻辑是推进学科更新。不能新瓶装旧酒,只有寻求突破点,才能成为引领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源头活水。要大力推动学科更新,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推动学科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在支撑引领未来技术、未来产业的过程中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是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引育一流人才。人是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能动主体,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引育一流人才是高校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一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有的放矢培养一批基础学科紧缺人才。二要多措并举抓好人才引育。抓好以才引才、平台引才、网络引才、服务引才工作,优化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探索构建“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大师+团队”等人才梯队建设模式。三要进一步加大海外引才力度。抓住后疫情时代国际人才转移的历史机遇,通过设立海外人才专项、人才特区等方式,引进并重点地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
三是完善科研体制机制,构建一流组织。高校不同于政府机关,科研创新的组织上应该更加灵活。一要构建完善校级层面的有组织科研工作决策机制,统筹规划学校有组织科研发展战略、有组织科研机构建设和资源配置。二要积极探索科研管理的组织重构与职能优化。统筹汇聚校内外相同或相近的重大共性科研创新平台,结合学科优势,谋划高水平的国家级实验平台建设。三要打造科技创新联合体。探索建立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中心,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其中,联合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力量,围绕国家战略性科技选题“同题共答”“揭榜挂帅”。
四是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共赢机制,作出一流贡献。高校要树立“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大学办大学,打开大门办大学”的开放办学理念,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政产研学用深度融合,在支撑引领传统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和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围绕绿色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交四件提案,具体涉及化学储能电池安全回收处置、长时储能政策、轨道交通空调工质替代和新农村建设建筑节能。下面与大家分享我关于绿色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些想法和经验。首先,要立足本职,寻找小切口。要深入学习领会习重要讲话精神,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抓手,为生态文明建设赋能,实现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在具体实践中,要注意切口与政策、需求相结合。
我是研究能源的,新能源发展需要发展新型储能技术。因此,我提出要给予新型本征安全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公平的市场待遇,让新型储能技术享受与抽水蓄能同样的电价政策,促进储能领域的技术创新。同时,发展储能要兼顾安全和绿色。目前,现有装机容量最大的是化学储能电池,电化学电池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金属材料的剧烈化学反应。当电池元件寿命耗尽时,如果随意处置,会对环境、水体等造成污染,电解液中也含有有毒化学成分。此外,退役后的电化学电池作为化学产品,如拆解、运输、储存不当极易发生危险,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我提出,要通过立法,明确退役化学储能设施回收处置的主体责任人,明确项目建设方、运营方的主体责任,落实“产权归属方是回收处置的第一责任人”,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计提化学储能设施回收处置的准备金(基金)制度,预防相关储能设施寿命结束后找不到责任主体。针对化学电池爆炸事故频发、装机到退役处置周期长的特点,建议参考电梯维修基金的做法,在化学储能设施建设同时,建立化学储能设施回收处置基金,专门用于化学电池储能设施退役后的规范回收处置。
其次,要重调研、勤调研、善调研。针对绿色发展与培育新质生产力,我带队完成民进中央“长江大保护船舶码头污染治理”的全程调研,重点调研了武汉和九江两市;针对新能源发展,我自主调研了新疆哈密、巴州、和田、喀什、“乌昌石”区域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二师、八师、十三师等系列新疆兵地单位,也调研了陕西、宁夏、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湖南等省(区、市),与地方政府、政协、能源主管部门以及能源企业进行深入的交流,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提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的履职工作中,我会继续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以习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调研,积极履职,为推动绿色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作出贡献。
习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在创新中起主导作用,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绿色低碳技术等为代表的新要素紧密结合的生产力新形态。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
发展提升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课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等多措并举、一体推进。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跃迁的源头活水,青年科技人才又是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一大批集创新意识、核心能力、职业精神于一体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作为基础性支撑。为此,应统筹推进教育创新,主动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教育评价体系。还要整体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教育共同体,打通科技与教育、教育与产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壁垒,提高各类人才的自主培养质量。
南通大学在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也进行了探索。秉承先校长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及其“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依托学校重点学科,整合优质资源,组建了实体运行的张謇学院。张謇学院采用个性化培养方案,跨界交叉融合、产教深度融合,设置“智能+”大类专业,学生前两年进行专业大类培养,后两年按自主选定的大类专业范围内的专业培养。学院全方位、高标准打造智能制造领域创新人才培养高地,面向“智能+”行业培养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新时代“工匠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宽厚的智能类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从事新一代智能产品、装备、生产线研发制造和管理工作,并能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对智能类行业具体领域实现信息化改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习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作为科技界政协委员,我将继续把科技创新当成“主引擎”,夯实基础研究,主动投身关键领域和通用领域创新,在发展网络安全新质生产力方面抢占先机。一是提高自身素质和履职能力,把务实建言献策当成一项长期重点任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把习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来,牢记政治责任,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把国家重大战略和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扎实开展有价值的实地调研,通过提交提案、参与专题讨论等形式,为相关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和建议。
二是重视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加快培育和布局新质生产力。当前已经吹响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号角。这不仅为科技事业提供了重要指引,也为教育、卫生、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抓手。一方面,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开展不同主体间的合作与协同创新;另一方面,要推动科技创新与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对接,促进科技成果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动力和新机遇。
三是努力打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结构,打好生产力跃升“持久战”。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跃迁的源头活水,行业企业、高校院所相互“破壁”,才能让人才这股活水持续涌流。委员们要根据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探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协同育人的教育共同体,打通科技与教育、教育与产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壁垒,提高各类人才的自主培养质量,推动创新链与人才链进一步融合。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主要发达国家都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提升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习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简称:数实融合)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加速器”,将助力现代产业体系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之一。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进入深化应用、加速创新阶段。但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程度仍然不高,数实融合关键领域自主技术薄弱,数字经济的巨大潜能尚未得到充分释放。
一是强化自主可控引领,突破制造业数实融合关键核心技术。布局“制造业数实融合关键核心技术”“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等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加快突破工业认知智能、工业操作系统、工业元宇宙、工业软件、大规模异构互联、智能调控技术等新型工业化关键核心技术瓶颈,着力打造赋能科技和产业融合创新、深度匹配制造业需求的人工智能通用和垂直大模型,构建工业智能软硬件应用和自主可控生态。鼓励工业智能新型算法、基座大模型等原始创新,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数智新动力”。
二是加快构建“产业大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引导企业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构建集研发设计、原料采购、资源配置、生产制造、绿色低碳等要素为一体,需求快速感知和供需精准调控的“产业大脑”,形成普惠、敏捷、低成本的数实融合新路径,提升产业竞争力。鼓励“链主”企业建立协同创新平台,深度赋能上下游接链补链锻链延链,为中小企业提供“小快轻准”的数实融合解决方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打造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系统化的产业链新业态。
三是着力打造新型产学研模式,促进制造业数实深度融合。推动“链主”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联合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校院所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重大战略和制造业重大需求为导向,共同凝练基础科学问题,进行战略性和前瞻性布局,持之以恒开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数实融合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加强重点产业数实融合人才需求前瞻研判,加快引育重点行业数实融合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及团队,加强产业、教育部门人才供需对接和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使人才培育更好满足以数实融合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大需求。
习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务实建言献策,助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2014年,习首次提出要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十年来,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正在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去年,习进一步提出了网信工作的使命任务和“十个坚持”的重要原则,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战略性、指导性,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引领网络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
一、网络强国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互联网核心技术是网络强国的“命门”。习反复强调,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互联网体系结构是互联网的核心技术,经过与其他网络体系结构的长期比拼和角力中“大浪淘沙”,逐步发展起来且不断演进、长盛不衰。我们只有自立自强、技术创新,才能从容应对“网络对抗”和“断网停服”等各种网络安全威胁,支撑网络空间安全与发展的双轮驱动,真正实现网络强国和高质量发展。
二、坚决打赢互联网核心技术攻坚战,为建设网络强国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实践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互联网核心技术攻坚战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持久战。近年来国际IPv6下一代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不断演进,给互联网体系结构技术创新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必须努力实现下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自立自强,把网络强国的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建议:一是尽快设立国家下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把互联网核心技术作为支撑网络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技术。二是重视互联网核心技术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汇聚。加强“教育、科技和人才”的一体化布局,抓紧建设国际一流的互联网体系结构和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三是积极参与互联网核心技术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推动构建人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网络强国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3月6日下午,习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指出,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务实建言献策,助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早在2020年9月11日,习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就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习在会上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并重点阐述了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些精神构成了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融入中国人的伟大精神谱系。
郭永怀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在核弹、、人造卫星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山东威海,有个“郭永怀事迹陈列馆”,陈列着从威海荣成走出的我国唯一一位牺牲了的“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烈士一生的事迹。馆内分七个板块,分别以“荣成之子、潜心求学;扬名海外、毅然回国;两弹一星、功勋卓越;家国情怀、大师风范;以身许国、壮烈牺牲;怀瑾佩瑜、爱在天际;高山仰止、永远怀念”为题,进行了系统介绍。这里还有郭永怀工作过的单位赠送的实物模型,包括、氢弹、火箭和人造卫星模型。篇篇文字、个个实物、张张照片、部部影像,为我们生动再现了郭永怀为国奉献的一生。
国内设置纪念郭永怀的场所有一些,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青海海北的原221基地、四川的九院都展示过他的事迹,但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科研人员产生“前辈是楷模,吾辈更需努力”的强烈思想共鸣,为在全社会形成创先争优、建功立业的良好风尚,我们要多写写科学家的事迹,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把这种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习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丰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表述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以及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60多年来,中国航天在创造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导航等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过程中,也“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包括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
科学家精神与航天精神都是中国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发展的经验和秘诀所在。两者底层逻辑高度契合、表现形式各有侧重、内涵发展上相互补充,有着相同的精神内核,特别是在“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方面特质相通、异曲同工。
中国航天6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航天精神,对于促进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圆满完成、鼓舞和激励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强国建设、航天强国建设,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提升科学素养具有重大意义,必须扎实做好科学家精神、航天精神的传承弘扬工作。
一是进一步提升科学家精神教育的深度。面向科技工作者形成更多反映科学家精神的书籍、文化、文艺作品,用好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时点向全社会发布,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
二是进一步提升科学家精神教育的广度。搭建、拓展科学家精神宣讲平台。举办“科学家精神万里行”“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等活动,邀请更多科学家前往港澳台等地区开展宣讲,持续提升公众民族认同感,前往教育水平相对较弱的中西部地区开展宣讲,走进大中小学进行宣讲,培育好青少年儿童科学探索的种子,为确保国家科技事业后继有人奠定基础。
三是进一步提升科学家精神教育的效度。建好用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将弘扬科学家精神与科普活动紧密结合、与学习科学家榜样紧密结合、与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和实践课程紧密结合,发挥教育基地桥梁纽带作用,增强地区辐射效应。
我相信,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科学家精神和航天精神强大精神动力的激励鼓舞下,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能够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勇于创新、顽强拼搏,为加快建成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十大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习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已成为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关键要素。习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科技界政协委员是全国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应自觉地按照习的要求,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职责和使命,将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作为今年履职的重点工作,紧密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在所从事的科技创新工作中不断努力进取、激发斗志,在科技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上加强探索,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一是发挥政协委员站位高、代表性强的优势作用,组织科技界委员建言献策,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二是发挥政协委员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针对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专门调研活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三是推动将政协科技界委员纳入国家科技战略咨询力量,助力系统性的科技创新战略研究,提出有价值的战略咨询建议,为如期实现科技强国建设目标贡献力量亿德体育官网app下载。
四是针对不同类别的科技人才发展需求,特别是较少受到关注的科技人才队伍,比如实验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了解需求,掌握队伍建设情况及政策,为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提出建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作为一名从事航天工作的政协委员,我深感,要锚定发展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用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航天体系建设,在星辰大海逐梦的新征程中敢作善为抓落实。一是要因院制宜、因所制宜、因专业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在热环境软件、热防护软件、防热材料研制、疏导防热器件、风洞试验水平、热防护可靠性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不久前,中国的“神龙太空小飞机”的热防护能力和可靠性,从第三次成功发射就可见一斑。
二是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不断夯实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航天十一院的热防护试验能力等需要科技自立自强,敢作善为抓落实,才能跟得上热防护发展的新要求。在数值模拟、风洞试验、飞行试验的能力建设中,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以攻克难关、打通发展堵点来带动飞行器热防护全局的发展,为中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三是要重视拔尖人才培养,在完善体制、机制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中国在数值模拟软件、电磁力热声光电稀薄等特殊问题的计算方法方面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面向解决特殊实际问题,成效显著,但在最先进的数字化、专业大数据的模型、行业融入人工智能等方面进展比较缓慢。数字化技术需要十年磨一剑,要善于知不足而后进,望山远而力行。航天十一院的青年人才信心满满,已经做好了在热防护领域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充分准备。
习高瞻远瞩地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新时期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出了新要求,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明确了路径。中国工业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的高质量发展,完整地完成了工业产业链建设,形成了高质量的供应链体制,由一个工业弱国发展为工业大国,正向工业强国努力奋进。新质生产力的“质”既是创造性、个性化、可持续的生产,也是优势产业机制的重塑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未来要把新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各类政策协同发力,产业要素协同发展,打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营造良好的环境。
从制造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既是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又是未来产业的策源力。我们要努力学习、深刻领会、活学活用,狠抓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对于制造业的高质量提升。努力在效益、效率、绿色、国际化上创新中国制造,用更好的产品服务社会,服务全人类。同时,还要抓住机会切实利用好原生创新技术,认准方向,把新质生产力当作未来产业的策源力。比如,核聚变技术是在强磁场的高约束下的等离子体超高温稳态运行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是未来清洁能源的终结解决方案之一,世界各工业科技大国都在纷纷开展研发商用。中国目前在这一领域有一定的研发优势,我有幸参与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在认真聆听习的重要讲话后,我将全力以赴,用百倍的信心、千倍的努力,奋不顾身投身其中,与科学家、工程师团队一起,协同各方力量,争取将核聚变的“第一盏灯”点亮在中国,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首先,激活并最大程度发挥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能动性是关键,在发达地区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模式。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应该以国家科技创新力量为主体、在抢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引领我国建设为科技创新强国的同时,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则应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为主体,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链条的短板,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急迫需求。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则要充分发挥国家科技创新力量和企业创新的双主体作用。我国早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三线地区形成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必须结合国有经济的重新定位和国之重器制造业、国防工业的重塑,激活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三线地区科技创新力量活力。其次,为了使欠发达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不掉队,既要着力围绕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方向,培养科技创新力量;更为重要的是创建区域间科技创新的合作新机制,在国家创新一盘棋中破解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力问题。
一是发挥体制优势,利用行政力量配置战略性科技资源。各国在发展过程中,科技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往往主要靠的是行政力量,我国更具有这方面的体制优势。
二是适应市场规律,借用经济杠杆增强欠发达地区在解决特色科技问题方面的创新能力。西部创新的重点应放在资源优势如何转变为产业优势的科研领域,立足能源和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以及空间资源等,面向新材料新能源、大健康和生物工程以及军民融合等方向,用投入、项目、待遇等经济手段,实施西部与东部同工、薪酬却显著高于东部的制度,打造谁为西部发展献青春、献终身就得到一生关照的社会风气和制度保障。
三是把企业创新推到重要位置,提高西部创新产出效率。建立企业在西部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激励基金和激励机制,对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西部经济发展的企业收入所得税实行减免或返还,显著提高在欠发达地区科研成果转换获得额外收益的水平。
第三,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为抓手,重塑科技创新体系,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打造新的发展格局。
一是发挥科技创新中心或高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枢纽地位,构建相对完整的区域生态系统和生态安全屏障,形成较高农产品自给保障能力,成为支撑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空间单元。
二是加强创新和产业空间高度融合,引领新质生产力向城市群都市圈集中布局。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进一步汇聚全球创新要素,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全国新质生产力布局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高地。在山东半岛、中原、粤闽浙沿海、关中平原、北部湾都市圈地区,着力改善投资和营商环境,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优化提升传统加工制造业,集中布局先进装备制造业,打造全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区。以兰州、西宁、乌鲁木齐、喀什、、昆明等中心城市为主,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和对外贸易相关产业,培育壮大高原生物资源和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打造我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在成渝、关中、辽中南、山西中部城市化地区,激发国防科技资源活力,加快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积极承接产业备份,打造军民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
习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习对科技工作者的谆谆嘱托发人深思。新质生产力是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来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快速发展,其内核是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从半导体行业发展历史来看,创新的首要关键是把基础研究的成果和实际应用、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高效的成果转化,发展和夯实产业底层技术。半导体芯片行业的底层技术包括半导体高质量材料制备、先进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方法、革新的计算架构和人工智能算法等,半导体产业底层技术决定了芯片制造的水准。近年来,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带来许多过去无法想象的变革,可能颠覆或提升许多传统产业,同时衍生许多新产业。人工智能技术的硬件基础主要是半导体芯片,以处理视频的Sora模型为例,相比ChatGPT等基于文本的语言模型,其算力需求增长了约1000倍。国外机构测算,如果Sora模型要达到ChatGPT的训练量,大约需要调用6至7万张英伟达H100显卡。因此,未来决定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的关键,还是在于半导体芯片的底层技术。
经历近40年的发展,我国半导体芯片全产业链已初具雏形,但底层技术尚显薄弱。在高质量材料制备、大规模集成工艺、芯片可靠性研究等方面着力不足。半导体底层技术投资周期长、回报慢、风险大,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无论芯片类型如何迭代更新,其设计制造总离不开底层技术的优化整合,底层技术的发展不可忽视。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政策引导产学研联合攻关。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我们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在教学中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和加强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我们要继续优化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也要继续推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国际交流中学习成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实现国际国内市场良好的双循环。
我国在建立了全产业链条的同时,拥有庞大的人才基础。我们相信,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必将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上不断取得突破,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习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就,并对科技界委员发出了“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的号召,让我深切感受到习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深邃思考与对科技界的殷切期望。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必须确立科技创新的价值导向。我国科研投入近年来呈不断增加趋势,但投入产出比较低。一些人发论文、申请专利是为争头衔,急功近利等现象突出,导致很多研究止步于论文发表。要确立科研应用价值导向,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破除以SCI论文影响因子为导向的评价评估机制,推进产业进步,解决重点问题。
二是必须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要建立企业参与科技项目的机制,鼓励国有和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国家创新链和产业链。重大基础研究等要有企业共同参与,推动建立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机制。要建立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机制。在AI技术、商业航天等领域试点培育更多创新企业。
三是要发挥新型制,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科研是我们解决重大关键技术,推进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是加快构建适应创新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新型产业发展有关的教育培训,强化校企融合,推动实现人才校企无缝衔接。打破固有机制,让更多年轻人脱颖而出。自然基金等项目打破“帽子”限制,设立博士、博士后,无高级职称等申报比例。要鼓励自由探索,宽容失败,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习指出,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要务实建言献策,助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目前,在尖端装备领域,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制约着该领域的高效发展。突出表现为:虽然市场竞争激发了企业的市场活力,但受到多种制度、政策和产业结构制约,一些企业尤其是央企难以有效重组和整合,导致行业配置资源分散、重复,整体创新效能难以充分发挥;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对上游产业需求的真实性捕获能力弱,低水平重复导向问题频出,影响投资和科研效率;校企融合不深的问题仍然存在,企业开放度不够,学校对企业的产品平台和基础状态了解不深,基础研究起点不清,脱离实际,成果难以应用转化;国家级实验室受运行环境制约,聚合行业资源缺乏公共平台条件,研发体系布局难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基础研究投入分支众多,管理精细化不够,选题先进性和可用性价值评估不精准,导致投资产出效率不高,影响创新能力提升。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型科研创新体系,优化科研流程,增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议:
一是建好用好国家实验室体系,从制度建设、运行机制和业务流程上,设计好贯通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行业资源聚合条件,代表国家水平,牵引出行业真实需求,展示行业基点,引导好行业基础层面的国家投资,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评估两个维度的联动审查把关,做到研究资源的精准布局,提升行业创新研究质量和成果转化效率。
二是企业能够有偿共享国家实验室体系所创造的基础成果,通过市场化的选择,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形成牵头企业,承接国家重大工程,打造新型产业链,确保应用价值导向,高起点集成再创新,提高产业化水平,形成市场经济模式下的新型举国办大事的运行体系。
三是加强国家层面基础研究投入的高质量管理,用好国家实验室体系的专业管理资源、企业的集成检验和成果转化平台,强化责任和评价体系构建,校企联动,按照关键技术、基础工具、制造工艺、仪器设备、试验手段等领域分层布局基础研究,闭环追溯,滚动迭代,一体推进。
四是做强全过程知识产权管理,坚持需求导向,借助国家实验室体系和企业用户,精准辨识基础研究知识点,构建专利转化和贡献方回馈机制,塑造创新良性生态,减少重复投入浪费,提高企业整体水平和效率,实现企业之间高水平竞争,激活整个创新链、产业链的活力。
习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作为高校科技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学习习重要讲话精神,时刻牢记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殷切期望和重托,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高校何为”中找准目标定位,努力当好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一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更多科技创新人才。习在讲话中再次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指出要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我们要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优化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科研平台和丰富的实践机会,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发挥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深入开展有组织、有使命的科学研究。胸怀“国之大者”,构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汇聚创新资源,深入开展有组织、有使命的科研攻关。坚持系统思维,强化学科交叉,谋划围绕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学校科研串珠成链,从注重“单点突破”向“链式创新”转变。坚持“双轮驱动”,建立健全建制化科研攻关制度设计,通过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师生在相关领域进行前沿探索和创新研究,让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齐头并进。
三是加强产教融合、科技融汇,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教育、科技、人才重要结合点,高校要着力构建“教育-科研-产业”需求融通体系、“地方-大学-产业”技术中试体系、“科研-产业-资本”金融服务体系、“人才-机制-机构”转移服务体系,以四大体系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让科技成果既上“书架”也上“货架”,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四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校应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科技成果,推动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同时,通过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我国高校在国际科技创新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随着我国教育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23年9月,习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我在良渚实验室工作。良渚实验室作为新型高能级科创平台,是依托浙江大学举办的浙江省实验室。实验室从目标上连接创新链和产业链,致力于通过基础研究实现对重大疾病的有效治疗。从定位上连接人才链和创新链,良渚实验室可看作是军队的“战区”,高校的院所以及社会上科技企业的创新人才则是类似不同的“军种”人才,实验室就是像“战区”一样集成不同“军种”的人才进行具象化目标的攻关作战。从战术上看,要着力打造ACE创新体系,即汇集学术、资金和企业资源的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临床验证和转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壮大和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源等各项要素,目前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改革突破。相比到新型科研机构或企业从事技术攻关,博士毕业生会优先选择高校及传统科研平台,但2022年高校的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政府的产业基金对“投早投小”也有顾虑。因此,目前科技经济的三要素(劳动者&博士,劳动对象&专利,劳动资料&转化资金)还需要进一步被激活。
一是加强科创队伍建设。有效整合各类财政资源和家庭资源,扩大博士生和博士后队伍,在出生人口下降时期通过高等教育创造科技人口红利。争取博士人口规模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博士人口规模相当。
二是鼓励推进博士生双创活动。像鼓励农民种地一样制定政策鼓励博士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兼具科研训练和转化训练背景的双创型博士桥梁式人才。
三是支持专利转化。像土地承包一样鼓励专利转化,制定完善的法律支持博士转化专利,化解科研人员转化时担心背负国有资产流失罪名的顾虑。
四是设立“投早投小”的政府产业项目探索基金。参考科技部或基金委的科研探索基金管理模式,设立“投早投小”的政府产业项目探索基金,拥抱概率,化解政府人员担心单个项目失败的追责,为初创企业和早期阶段的创新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更好激活新质生产力的三要素,就能更好地释放博士、专利和基金的活力,催生更多科创企业和新质生产力。
习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既是理论创新,也是方法论,为我们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实现路径,提供了科学指引。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唯有加强原创性科技创新,才能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唯有加强颠覆性科技创新,才能超越原有技术并产生替代,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从高端芯片、工业母机,到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再到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基础、提供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产业是重点任务。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孕育壮大的过程。目前,我国基本构建了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但一些产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依然存在。站在新的起点上,必须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也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部分,要让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跑出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度”。
新质生产力,核心在创新。与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新产业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更强调内在的发展质量,在激发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走出一条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新增长路径。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普遍共识,但不能“喜新厌旧”,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集约等特点,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伴相生、相辅相成的。运用新成果、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能延伸出新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对技术、设备、软件的需求,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新兴产业发展也高度依赖传统产业提供的能源、原材料和零部件等作支撑。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首先是“新”由科技创新引发生产要素创新,进而推动产业创新;重要的是“质”,即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新质生产力发源于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创新,作用于产业创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没有测量,就没有科学”“没有标准,就没有产业”,这已成为普遍共识。以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为核心要素的质量基础设施可以为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跨越“死亡之谷”架起桥梁,进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应用铺平道路。
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生命科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以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创新力,以协同领先的标准群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以专业高效的检验检测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可靠性,以权威公信的质量认证认可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高端化。
目前,全球范围内质量基础设施正在发生数字化变革。首先是计量的量子化,特别是2018年以来的国际单位制(SI)常数化重新定义,数字国际单位制(D-SI)推动测量数据的机器可读亿德体育官网app下载、可懂、可操作,将数据要素的生产价值提升至新的层次。此外是技术标准的数字化、检验检测的智能化和认证认可去中心化等等。新形势下,美欧国家都在积极布局数字时代的质量基础设施战略,例如:2022年的美国《科学与芯片法案》对先进测量技术研发和国际标准制定的规定,德国也提出与“工业4.0”相对应的“质量基础设施4.0”概念。
习高度重视计量工作,指出:计量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要突破一批急需的核心关键计量测试技术,建设一批重大计量基础设施,要建设好、维护好、使用好计量基准、计量标准等国家计量战略资源,保持计量基准量值与国际量值等效。展望未来,我们要着力加强数字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担当重任。
一是强化计量科技支撑,牢固树立“抓计量,就是抓根本”“强计量,就是强质量”理念,依托计量基准和国家计量院等战略资源,聚集全国优质创新要素,加快建设计量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
二是发展机器可读标准、开源标准,培育标准数字化的产业应用生态。推动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与人工智能、区块链和量子传感技术融合发展,推广数字证书,全力提升质量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水平。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计量局、国际标准化组织、联合国工发组织等国际组织,创造互利共赢局面。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形成贯穿“产学研用”全链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梯队,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青年科学家。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在中国的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不畏艰难,实现了中国科技实力一次次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作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战略抉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中国科技发展的速度令世界瞩目,也引发了美西方国家的不安。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积极应对。2024年3月6日,习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指出,要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于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改革的决心。
建立良好的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全体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科研评价体系方面要更加注重投入产出的性价比。把争取到多少科研经费作为主要绩效指标,而忽略科研人员的有效产出,实属舍本逐末。不利于引导科研人员静下心来,全心全意做好科研工作。
第二,在激励机制方面,应全面衡量科研人员的贡献。既制定有利于年轻科技人员成长的激励政策,也对在科研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的中老科学家提供足够支持。科学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靠一两个天才就能突破的时代了,科研积累极为重要,一般科研工作者要到40岁以上才能成熟,达到科研投入产出性价比最高的巅峰。如果国家在投入资源时过于倾向35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忽略了创造力巅峰的中老年科学工作者群体,无疑是对于科研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第三,尽快完善科研工作分类评价体系。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关注点不同,产出形式差别极大。现在大多数高校和研究所过于重视论文的发表,间接打击了搞应用研究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
第四,国家级科技奖是所有科研工作者追逐的梦想,但现在过于严苛的筛选标准,把获奖人限定在一个很小的特定群体上。例如国家级科技奖需要3名院士推荐,而很多边远地区科研单位连1个推荐人都找不到。